杏坛荟 > 详情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

2024-05-09 14:09

995人阅读 收藏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约2600个字 阅读需约8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成为迫切需求。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还能引导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践中。这种教育形式应多样化、新颖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效,以促进学生自觉行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碳减排事业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渗透 双碳目标教育


引言

地球在“发烧”,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度,这将给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有这一切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变化,我们不能等到恶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才意识到严重性,一切都晚了。人是最活跃的因素,错误的思想指导错误的实践,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双碳”目标教育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是指CO2排放量在某年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阶段;碳中和则是指一段时间内,特定行业或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整个地球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CO2,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节能减排、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CO2相对的“零排放”。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二、为什么要加强对学生“双碳”目标教育?

首先科学家研究发现,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在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也与人类大量的破坏森林等植被、排干沼泽等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弊大于利,人类不能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我们应统一认识,加强双碳目标达成的教育,规范人类自身行为,并最终内化成如同呼吸空气一样的自觉行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其次2030年前我国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的奋斗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国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失信于世界,一定要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再次现在的高中学生十七、八岁,他们未来几十年将是社会的主体,中坚力量。帮助教育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思路、行为方式、消费习惯,并通过他们来影响他们的家庭、朋友、周围身边的人意义重大,很有必要。只有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的“双碳”目标才能早日达成,同时也能为世界的碳减排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方案、行动、合作和成果。


三、如何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

首先在高中地理课本中不少章节都有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有意识的加以渗透,这样久久为攻、润物细无声,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 地球是一个特殊的行星——具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其条件之一就是适宜的温度,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大气的调节作用,如果大气中CO2浓度高了,全球就会出现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再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圈层结构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圈层之间的碳循环{见下图), 自然界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碳循环相对稳定,维持着动态平衡。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向大气中排放CO2,使得大气中的CO2含量逐年增加,人类对森林、草原等的大规模破坏,导致植物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和贮存减少,地表水域逐渐减少,CO2的吸收、溶解条件受到干扰,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此外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中的城市热岛效应;水循环中的海绵城市等等都与之联系得上,必修二中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可持续发展等等也都能联系得上,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就更多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老师们只要做有心人,有意识的联系,有意识的渗透,必定能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双碳”目标达成要求深入生心,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为我国“双碳”目标早日达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形式要更加的新颖。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实效,最好还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当下新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学思融通”背景下深入践行“问题导学、限时讲授、鼓励表达”三大教学要求。因此我们高中地理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件,课件上可以安排一些与本节内容和“双碳”目标相关的视频、图片、案例等。课堂上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心灵震撼力,从而让学生主动的思考“怎么了”?他们合作探究“怎么办”?鼓励他们自己表达出来,老师做一些引领、点评、补充工作,老师语言要言简意赅,表达要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课后可以安排学生搞一些乡土调查(实地考察、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分析家乡在碳排放、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为家乡“双碳”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调查让他们能够掌握区域调查的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和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到城市广场、车站、码头、商场、超市等大的公共场所通过图片、视频、讲解甚至小品、表演唱等表现形式宣传“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可以为“双碳”目标做以下努力:即低碳生活、环保消费、节能办公、改变生活习惯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并学以致用,引导服务大众,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结语

习近平同志讲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与“双碳”目标达成紧密相连。可喜的是我国已经在清洁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低碳交通技术,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智能交通系统等低碳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方面;能源储存与管理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方面;工业碳捕获利用与储存技术(CCUS)创新,降低CCUS成本、提高效率,并推动其广泛应用,减少工业碳排放方面;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能源、交通、城市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碳减排的最大化方面;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求还相去甚远。我们高中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主阵地渗透“双碳”目标教育,培养好一代新人,为实现我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我国和世界的双碳目标早日达成,为我国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高中地理老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中学学科网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微专题44:双碳目标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王春喜,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时堰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本科毕业,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东台市时堰中学地理教研组组长。曾获东台市人民政府表彰记三等功一次、所带班级获东台市教育局先进班集体、获东台市优秀高三班主任、所带地理组获东台市优秀备课组、东台市有效教学奖等表彰,发表论文数篇。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